首页» 动态新闻» 学院新闻»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简报(一)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简报(一)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开幕式致辞

  2015年9月19日,由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太航大酒店隆重开幕。本次年会的主题为“教育学的传统与变革”。山西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杨军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扈中平教授,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侯怀银教授在会上分别致辞。

  杨军副校长首先代表山西大学党政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参加年会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表示热烈欢迎。对山西大学和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历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山西的辉煌历史也进行了简要的讲解,希望大家能够对山西大学和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发展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

  扈中平教授代表教育基本专业委员会致辞,对与会的各位代表表示欢迎,对承办本次年会的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表示感谢。接着扈中平教授介绍了本次年会的主题“ 教育学的传统与变革”,也就是对教育学学科发展进行思考和反思,并对为何教育学者为何需要对此进行反思和本次年会主题确定的缘由、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阐释。本次年会本着“勤俭、紧凑、高质、高效”的原则进行了改革。呼吁各位与会者用热情和智慧来实现本次年会的圆满成功。

  侯怀银院长代表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对全国参加会议的人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表示感谢。同时,侯院长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中国教育学人能进一步携手奋进、共同努力,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教育实践的进步、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更承担起应有的历史使命与时代、国际责任,做出21世纪中国教育学人应有的贡献。他希望通过本次年会的召开,进一步引起学界对教育学传统与变革的回顾与反思、构想与创造,使这次会议在中国教育学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记载。

  

  主题发言

  主持人:李政涛教授;康永久教授

  

  1.刘庆昌:《论教育学的变革》

  发言人主要观点:教育学的变革行为是由教育学者承担并在教育认识领域进行的,在自觉进行教育学变革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对教育学变革自身进行必要的思考,起码要梳理一下教育学变革的动因和条件、实质及效果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指向教育学的变革行为才能更富于理性,个性化存在的变革努力也才容易融汇,最终使教育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美的形象。教育学变革的动因可以用汤因比 “挑战与应战” 的理论加以解释。教育学的变革发生一般需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教育学研究者对教育学危机的普遍、共同的认知。其二是卓越变革者的出现。教育学变革的界限是学科基本立场亦即追求永不退场,具体而言,教育无论怎样变革致知、致思、致用三个努力方向是不能放弃和偏废的。

  现场问答

  问:何谓教育学的更好、更强大?是不是人数多就是强大?是否排斥超学科性的教育学?

  答:考虑时间限制,会后继续讨论。

  李政涛:《实践变革如何成为教育学变革的动力?》

  发言人主要观点:教育实践变革是教育学变革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之一。实践变革不会自动转化为教育学变革的动力,需要具备四大基本条件:(一)实践要对理论的重建与创新具有奠基价值。这种奠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奠基、二是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观点的奠基;三是以思维方式为代表的方法论奠基,而所有这些奠基都与研究队伍的奠基有关;(二)理论人要有基于实践转化的理论重建自觉。(三)理论人需要实现方法论意义上的变革与重建;(四)理论人需要有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提炼为理论的转化能力,包括诊断透析的能力、重构再造的能力、沟通对话的能力和提炼生成的能力。

  现场问答

  问:教育政策学发展势头的看法是什么?政策是否也是实践,将实践仅仅局限于学校是不是窄化了?

  答: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政策的价值,政策是理论和实践的中间地带。我们重视政策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同时要避免政策主义。对于实践的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实践主要是指我们参与的学校教育实践,我们做教学研究的是为谁做研究们的使命和责任在哪里,我们有没有超越其他学科的动力,我们如何超越,教育学在学科中安身立命的价值在哪里,核心在于对教育实践改变的作用,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我们主张走向实践而非实践主义。

  问:我们经常说”理论跟不上实践“,我们自己做自己的理论是否更好,在这个意义上是不是说实践高于理论?教育问题如何建构?把其他学科的东西直接借鉴过来,是否会引起混乱?教育实践非常丰富, 实践改革对我们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答:因时间限制,会后继续讨论。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13年)》

  发言人主要观点:本研究借助相关统计数据,试对2013年度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情况作出简要报告。学科发展上,我国教育学原理学科自第一批学位授权点批准以来,已近30年。学术动态上,2013年教育学原理学科围绕学科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学术交流。学术活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德育和基础教育四大方面。教育学原理学科在展现繁荣发展的同时,亦需关注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关于学科的未来发展,亦需得到本学科同仁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探究。首先,应明确学科性质,稳固学科地位。其次,应稳固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元层次学科”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地位。再次,应扩大学术视野,注重学术品质。最后,应优化学术队伍,加强协同研究。

  现场问答

  问:做完2013年发展报告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一是学术活动,反映着教育学科的整个活跃状态;二是我们在学术活动中探讨了什么,在理论探讨,在实践上的探讨,特别是理论探讨的热点。

  4.雷云:《论我国教育学自觉的历程》

  发言人主要观点:以“自我规范”与“自我确认”为主旨的“认识论反思”初现于“教育大革命”时人们对凯洛夫《教育学》的批判,华东师范大学刘佛年教授带领一批学者以凯氏教育知识体系为参照,着手构建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化”教育学。此后围绕“知识体系”、“学科独特性”、“学科立场”等进行了深入的学科反思运动,逐渐产生了探寻教育学学科基础的深层自觉。由于从教育学之外寻求基础的诸种尝试陷入困境,我国教育知识社会踏上了一条从教育学自身探寻基础的“自我奠基”之路。然而,以西方教育学为标准剪裁“教育学史”,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打入另册,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研究。改造“教育学传统”概念以助其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窠臼势在必行。对此,或可将“教育学”这一内涵偏狭的概念置换为“教育知识”这一包容性更强的概念,因为“教育知识传统”研究似更能实现教育学自觉的学术使命。

  现场问答

  问:教育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什么关系?教育知识的类型有什么?教育学的学科建构时为何没有教育学的命题?

  答:大会因时间限制,会后继续讨论。

  吴全华:《教育学本土实践的历史与现实论略》

  发言人主要观点:教育学本土实践即他国教育学在中国大陆的实践。强国、救国的民族主义是西学东渐中的教育学被引进和较普遍实践的根本动力。但教育学本土实践也存在忽视本国社会实际和文化教育传统等弊端。在所有的教育学中,实践效果最好的教育学是苏俄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但是,我们在分析导致教育学理论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时,如能跳出对教育学者与教育实践者、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认识,或者能从历史与现实的宏观比较视角出发,我们会发现,主动开放时期并不比被动开放时期的教育学本土实践的效果更好,其根本原因除了他国教育学在文化上遭遇的“水土不服”外,还有文化相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教育行政化、教育与政治合一对教育学本土实践的阻隔、文化教育的自由主义。如果文化教育的自由主义能够兴起,且与文化教育的保守主义紧密结合,那么文化教育的保守主义就会成为原汁原味的保守主义,即成为保守自由的保守主义,而不是保守不自由的保守主义;这样就会开掘出一条教育学本土实践的自由而更富成效之路。

  现场问答

  问:教育学引进中国多年,教育学的中国化这个过程是否是成功的?成功在哪里?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态势如何?努力方向何在?本土化是否与教育的政治关系?是否有直接的契合点?教育发展需要批判,我们是否找到自己的批判点?教育现代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是什么?

  6.涂诗万:《<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史》

  发言人主要观点:2016年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出版100周年。自1917年中国杂志首次引介此书,至今此书已有《平民主义与教育》、《民本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民主与教育》等八个中文译本。1919至1921年,杜威来华讲学,大力宣讲他的民主思想和教育思想,促进了此书在中国的传播。1920年代,缪凤林从文化保守主义角度批评此书;1930年代,梁漱溟从生命哲学角度肯定此书;1980年代,滕大春在新时期肯定了此书的进步意义;1990年代,涂又光从人文主义角度阐发此书。1949年前,《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们怎样思维》在中国的影响不分伯仲;1980年代后,中国学界独重前者,后者显得默默无闻。在实践方面,《民主主义与教育》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7.张忠华:《中国教育学发展之路在何方——基于教育学中国化、本土化与中国(特色)教育学三个关键词的分析》

  发言人主要观点:自1901年中国从日本引进教育学,回顾其发展历程,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基本上围绕“中国化”、“本土化”与“中国(特色)教育学”三个关键词进行。教育学中国化是对“进口教育学”的不满而反思的结果,其价值导向是“由外而内”教育学“本土化”是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教育学本土化具有双重意义,一具有“中国化”引进转化的意义,二具有“中国(特色)教育学”价值内涵。中国(特色)教育学是建立在中国教育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际,用先进教育理念,建构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教育学,是共性与特性的有机结合,其价值取向立足“由内而外”、“本土创生”。今后的教育学研究与发展,要确立“由内而外”的本体价值追求,做到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实与批判借鉴研究的有机结合,在实验中积聚经验并进行方法综合创新是创生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