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5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扈中平教授,面向全院教师,就“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为我院教师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侯怀银院长主持
扈老师满怀激情,用幽默的语言和精彩的人生经历,生动的诠释了人生与学术、创造与写作的内涵。
一、写作的心态
以一颗平常心坚持去做研究。扈老师讲到,就教育学以及一些社会学科来说,真正的原创是很难达到的,原创不常有,研究者应当抱有平常心和谦虚的学习态度,坚持去做, 即使是重复做他人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持之以恒的去学习、研究,才可能悟到新意,才有可能创新。
二、写作的前提
下死工夫做积累。好的文章并非一日之功,其基础在于大量的资料积累。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还要勤于动笔、动脑,将资料分类整理,进行卡片式摘录,以备日后的研究和写作运用。扈老师谈到了自己做研究时做的卡片使自己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再度从一个大师的身上体会到了成功没有捷径的真谛,做学术研究,扎实的学术积累,笔耕不辍是基本要求。
三、写作的出发点
以批判和质疑的精神为基础。扈老师讲到,质疑的精神应当是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独特精神,他以自己的研究历程展现了一个研究者批判质疑的精神和深度钻研的毅力。扈老师博览群书,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精读三遍,并广泛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作品,在细致的研读和缜密的思考之后,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1989年发表于《教育研究》上的《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一文,便是扈老师的匠心之作。文章正是基于批判质疑的精神、充足丰厚的论据以及科学理性的思考而形成的。
四、写作的选题
体现个性并把握时代。研究者的个性决定着其写作的兴趣和方向。扈老师讲到,研究者的个性有所不同,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各有价值。然而,不论是书斋学者,还是实践学者,都要秉持着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责任和勇气,并要很好的把握时代的脉搏,将学者的个性、坚守和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对此,扈老师讲到他的又一代表性文章《对我国道德教育虚伪性的批判》, 即是来源于对当时道德教育现状的敏锐观察,并敢于仗义执言,针砭时弊。要注重生活的体验,在生活中研究、体验,将学术研究与研究者的生活紧密结合。
五、写作的要点
注重文字修炼与学术规范。扈老师讲到,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达致理解、共鸣的基础,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而言,一定要在语言文字上精推敲、细琢磨,力求最好的表达观点,并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修炼语言工夫要注重自己的文学素养的培养,注重模仿、学习,不断提高。同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学术论文的写作还一定要遵循学术规范,从标点到注释等细节都一定要认真仔细,严谨缜密。
六、写作的反思
写作不应成为只成为教师的功利性目标,而应当与大学教师的生活相联系,注重在生活中体验,反思,总结,将读书、思考与写作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并能够乐享其中的乐趣。扈老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教育学学科的热爱、激情、执着以及享受终身的乐趣。
最后,对于青年老师提出的“如何将个人学术研究兴趣与论文发表相结合”这一问题,扈老师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即青年教师应当研究期刊的风格,寻找与自身研究相吻合的刊物;认真研究所发表刊物的技术规范,力求认真、严谨的达到所投刊物的发刊标准;必要时还需与团队合作,与导师合作。最根本的一点在于笔耕不辍,勤写、勤投。在看似追求功利性的目标之中,也逐渐的带来非功利性的影响,即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和研究影响力,也就使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中更加自由,更加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