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新闻» 学科建设动态» 教育科学学院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
教育科学学院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

一、学术沙龙————“少年犯多重暴力遭遇的变化


主讲人杨柳红  博士


报告摘要暴力遭遇(Exposure to Violence)是全美一个十分普遍并且影响着数百万儿童和青少年的现象,少年犯更是代表着一个有复杂创伤和多重暴力遭遇的群体(Poly-Victimization)。近些年,青少年司法体系更倾向于提供社区治疗,其中暴力遭遇作为一个重要的治疗需求被广泛研究。本研究应用了潜在转变分析纵向地调查了1,275名少年犯在行为健康治疗过程中暴力遭遇的变化。根据暴力遭遇发生的不同地点,这些少年犯可被分为三类:低暴力遭遇组,家庭和学校暴力遭遇组,和多地暴力遭遇组。其中低暴力遭遇组是最不可能发生变化的,而多地暴力遭遇组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持续的经历在不同场合的暴力遭遇。另外,家庭的精神健康疾病史可以预测从低暴力遭遇组到别的组别的变化。未来的研究和实践要更注重对少年犯暴力遭遇的评估和测量,以及以家庭为基础的治疗。

时间2022.3.25 15:30-17:30

地点:教育科学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梁晓燕 教授

与谈人:刘丽 教授



二、学术讲座————“父母的眼中可有我?——父母手机低头与青少年发展


主讲人雷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副主任,学校心理学分会理事,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近年来,雷雳教授致力于“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工作,特别关注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已在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Child Abuse &Neglect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以及《心理学报》等期刊发表互联网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 90 余篇, 在境内外出版著作、教材约 100册。著作、论文获得过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等奖项。


报告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中人们低头看手机的现象变得随处可见,这既体现在同伴交往中、工作关系中,同时也体现家人之间的亲子互动中。针对父母“手机低头”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讨了其中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父母手机低头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人际问题等都有影响。

时间:2022.4.1   15:00-17:00

地点:腾讯会议


三、学术讲座————“自我损耗效应的可重复性危机与理论危机


主讲人:党君华,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瑞典隆德大学心理学博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自控与决策等。共发表SCI/SSCI论文30余篇 (90%为一作或通讯作者),部分论文发表在行为科学顶级期刊如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或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在多个SSCI期刊担任编辑和审稿人。主持和参与多项重大科研基金。


报告摘要自我损耗效应是自我控制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学界对于自我损耗效应的可重复性及其理论解释都颇有质疑。本次报告会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发展历史进行系统的回顾,同时提出可重复性危机和理论危机的建设性解决思路。基于以往研究,报告人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也即认知干扰-动机转换模型。该理论:1)详细描述了自我控制失败的心理机制;2)整合了多种自控理论;3)可以解释多种因素对于自我控制的影响;4)可以发展出多种提升自控的干预手段;5)提出多种理论假设以待未来研究探索;6)可以拓展到组织行为等领域。最后,报告人将详细介绍自己目前正在开展和拟开展的各类研究项目,以期和大家达成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时间: 2022.4.8  16:00-18:00

地点:腾讯会议


四、学术讲座————“儿童早期行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家庭环境的影响


主讲人:王争艳,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研究婴幼儿发展与早期教育尝试用动态追踪的、多方法、多水平(生理的、行为的和认知的)的探讨婴幼儿的早期发展与养育问题完成和正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10项,发表论文40余篇。同时,发表学术著作《婴儿心理学》(2015),主编《人格心理学》获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14年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著有科普读物《妈妈的柔情宝不懂一心理专家矫正好妈妈的10种错误养育行为》


报告摘要本讲座围绕儿童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生,探讨如何通过纵向追踪研究考察内外化问题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与特征,及跨领域的级联效应。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养育目标、养育行为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什么样的积极养育能预防或减少问题行为,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时间4.15  15:0017:00

地点:腾讯会议


五、学术讲座————“同情的伦理价值及其教育境遇


主讲人:高德胜,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成员。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执行主编,人民出版社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标准教科书主编。 著作与研究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和多项部省级优秀成果奖。出版《生活德育论》《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等专著8部,在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超过40篇。


报告摘要同情在道德情感中居于核心位置。同情是由他人痛苦引发的痛苦体验,包含认知与行为成分。同情与恻隐、怜悯、共情等“临近情感”既相通又相异。我们日常所说的同情是“事后同情”,而仁慈则是“事前同情”,同情与仁慈是一体两面的。同情是人与人之间最深沉伦理关系的体现,是“母道德情感”和“道德金律”之根。从应然看,同情是教育的灵魂,但从现实来看,同情在教育中有被“流放”之势。没有同情的教育之树,其实是没有生命的“塑料树”。唤醒同情,不仅是为了同情教育,也是为了找回教育的生命与灵性。

时间:2022.4.22  1430-1630

地点:腾讯会议


六:学术沙龙————代理人管家

——基于集体主义文化的大学校长角色新定位

主讲人:侯佳 副教授

报告摘要大学校长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具有多重面相。美国教育改革家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在其所撰著的《大学的功用》中认为多元化巨型大学校长是“领导者、教育家、创新者、教导者、掌权者、信息灵通人士;亦或是官员、管理人、继承人、寻求一致的人”,可见,作为组织中的个体,大学校长们被他们的角色所包围,他们需要在多重角色间不断转身。与大学校长表现为“代理人”角色不同,在中国特定的文化内核和制度演变背景下,大学校长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管家”角色。大学委托者和大学校长之间的关系是双方认知的博弈过程,其结果对双方的行为将产生重大影响。管家角色产生的首要前提是“信任”。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大学校长而言,更加强调集体利益,其合作主要以加强情感和精神福利来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为导向。


时间:2022.4.29  15:00-17:00

地点:教育科学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赵国栋 副教授

与谈人:刘庆昌 教授


七、学术讲座————“创新能力的文化政治学


主讲人: 康永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2013年“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主要承担教育学部本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研究生“教育社会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现主要关注专业教育学、魅力教育学与制度情境中的教育学及其相互关系。主要著作有《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 《绿色教育的实践立场:现场中的理论研究》 《教育创新制度研究》 《教育学原理五讲》 《教育中的三个世界:教师知识的制度维度及其影响》及有关前述三种教育学的一系列原创论文。


报告摘要创新是某种“创新能力”的产物?创新是科技革命、知识经济与国际竞争时代的必需品?存在着某种可以称之为“创新能力”的卓尔不凡的东西,它能够带来有明确的社会价值的创造?关键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方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创造性是某种技术性、工具性的存在,也因而是某种永远具有创造性的东西?

时间:2022.5.6  14:30-16:30

地点:腾讯会议



八、学术讲座————“教育涂层的象征机制及其社会效应


主讲人 金生鈜,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任世界著名学术刊物《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2年——2014年)编委;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价值教育”项目外聘审查专家(External Examiner 2008年—2014年)。亚太地区道德教育学会主席(Asian-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2008年-2011年)。 学术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出版《理解与教育》 《德性与教化》 《规训与教化》 《保卫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与正义——教育正义的哲学想象》 《教育研究的逻辑》等学术专著。在《Comparat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教育研究》 《光明日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学术研究》等报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00多篇。2016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选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 。


报告摘要教育涂层是教育机制对受教育者赋予的教育修饰。教育涂层是象征符号,是受教育者进入教育或社会资源、岗位、利益可分配性机会的符号证据。教育涂层生产机会价值和边际价值,是受教育者教育资本的重要表征。优势的教育涂层具有竞争社会资本的优势。教育涂层与社会涂层相互迎合。教育涂层是社会分层过程中的重要涂层技术,是普遍化的教育层级再生产机制。教育竞争表现为涂层竞争。教育涂层的象征资本的再生产,导致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追逐教育涂层,呈现出共同生产、消费并维护教育涂层的教育动力学机制。现代教育的涂层化是社会涂层化的表现,教育涂层化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形成了现代性教育的内卷状态。


时间:2022.5.13  15:00-17:00

地点:腾讯会议


九、学术沙龙————青少年道德推脱干预的机理与实践

主讲人:高玲 副教授


报告摘要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策略,道德推脱可以使得个体的内部道德标准失效,使个体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减轻自己在行为后果中需要担负的责任,以及降低自己对受害者痛苦的认同,并心安理得地做出不道德行为。道德推脱是预测青少年欺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子,应纳入到校园欺凌干预项目中,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依据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发展特点,制定有效的分类干预策略,对于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5.27 15:0017:00

地点:教育科学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 靳义君副教授

与谈人:王兴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