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建设» 山西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8届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8届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报告

教育学专业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出新的全面部署,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本科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这些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新的使命。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创业状况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层次专业人力资源的有效输送和科学配置,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维系着社会稳定与和谐,影响着高校育人目标实现和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院教育学专业以教育学学科学术教育为基础,充分考虑山西省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宽泛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技术,了解当代教育改革动态,熟悉教育系统主要工作岗位实务,能在各级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级教育咨询、教育传媒、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推进教育学专业改革,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追踪长效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抽样调查机制,及时发现专业教育在教育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滞后与不足,为周期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获取可靠的信息,我们对2018届毕业生毕业去向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一、2018届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8年教育学专业共有66名毕业生。其中:共有24名同学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占总毕业人数的36%,在他们中间有8位同学升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学校就读,占总升学人数的33%;共有1名同学选择境外就读,占总升学人数的4%。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攻读硕士的同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所表现出的扎实理论基础、勤奋学习态度,受到了所在学校领导和导师的一致好评,并成为扩大山西大学教育学专业乃在山西大学影响力的重要学生群体。

除升学的同学以外,2018届教育学专业共有35名学生选择了就业和自主创业,占总人数的46%。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毕业生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吃苦耐劳、服从安排、勤学好问、上进心强等特点给予高度评价。其中本科担任学生会工作的同学,毕业后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全局观和集体意识,并很快成长为单位业务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总之,2018届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升学、就业方面,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表明教育学专业具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二、促进毕业生就业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考研与志愿服务在就业率中也可占据很大比重,故而相较于就业,师生的关注点在考研上更多一些;第二,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快节奏的工作环境脱节,毕业生更愿意选择考研而非就业;第三,校内组织、社团、实习所能提供的实践机会过少,毕业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第四,对自身实力评估不足,薪资待遇预期和现实的差距导致就业难;第五,就业目标不清晰,愿景与现实难以重合,定向培养成空谈;第六,国家大力鼓动毕业生创业然而可行性并不高。

三、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措施

第一,学院校方都应当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加大就业规划、社会实践等内容在课程学习、校园活动的比重。

第二,放宽校园对企业的限制条件,对大中型企业的招聘、宣传活动,给予最大限度内的方便。

第三,加强对校园招聘会中各企业的监管力度,防止招聘会空有规模,没有效率。

第四,校内媒体对国家就业政策,企业就业信息保持较高的敏感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第五,完善信息流通渠道,发挥新媒体作用。建设受学生欢迎的媒体平台。

第六,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脱离实践的尴尬局面。培养本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实践技能。

第七,建立对学生的评估体系,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对于学生的就业选择给予行之有效的建议。

第八,根据就业形势调整课程、学科或专业的设置。

四、引导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岗位上的具体举措

第一,提高相关岗位的待遇。

第二,运用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等一系列媒体,保证相关就业信息能够下达到每个大学生的心中

第三,各大高校应加强民族荣誉感、集体荣誉感、国家荣誉感的培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第四,对国家相关政策,各高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充分的支持。避免消极、应付的态度。

第五,发挥学生干部等在学生群体中有威望的学生代表的带头作用,抓关键少数。

第六,相关岗位所涉及到的相关专业,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与相关岗位建立长期的人才输送机制。

第七,加大对相关政策的投入力度,提高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福利待遇适当放宽参与工作的条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