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山西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于2014年获批。十多年来,我们定位于建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心理学科的目标,形成了心理发展与教育、临床与咨询两个方向。积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不断深化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培养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良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心理学专门人才。
培养方向:心理发展与教育、临床与咨询
心理发展与教育:侧重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特色在于个体与群体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对策的揭示,培养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科研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心理学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临床与咨询:在心理病理、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过程及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培养具备较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职业伦理、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能在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从事临床与咨询服务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师资队伍
学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始终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师德为先,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乐教善教、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5.7%,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1.4%,中青年教师成为整个队伍的主体,发展潜力足。同时,从学校教育、企业中聘请了优秀的行业专家17人作为行业导师,其中副高级职称11人。
(四)培养条件
本学科依托山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心理辅导助理制度,实现学生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在此基础上,与太原市社会福利院精神康宁医院长期合作,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评估诊断、了解药物治疗、积累临床案例、深化专业知识。另外,结合以往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山西省实验中学、五一路小学等10余所学校签署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场所。
授权点有专门的资料室,拥有中国知网、超星、ERIC等中外文大型数据库,订阅了《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30余种期刊杂志,各类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可满足教学科研使用。在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资源共享基础上,设备总值约23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约500平米,能为师生开展心理学科研和各项专业实践提供全面保障。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辅导员队伍建设,学位授权点设置专职研究生辅导员,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学科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组建了专职辅导员为主、兼职辅导员为辅、班主任和导师相结合的思政工作队伍。本年度2人获校级优秀辅导员,1人获“十佳辅导员”,1位辅导员获山西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
思政课程建设,授权点思政课程实行专门开设课程与课程渗透为基本方式。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通过课堂讲授、活动学习、案例教学、项目学习等形式,以党建引领促进思政教育和学科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在于学术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建设。学术文化建设坚持利用每一年由研究生会承办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学术五分钟”的契机,加强科研能力训练。形成三级志愿服务体系,针对重大活动开展服务他人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学校研究生院遴选和考核研究生导师的制度,对导师进行遴选和考核,2024年选拔出1名研究生导师,参加学校的新导师培训,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还不断推荐教师参加各类相关培训,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带动教师队伍整体发展。1名青年教师晋升副教授,引进4位来自国内重点院校的优秀博士、1位博士后来我院工作,为学院师资队伍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教师岗位晋级情况,王兴超教授晋为三级教授。2人入选山西大学“文瀛学者”、王兴超教授于2024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心理学领域),1位教师获评学校“师德师风十佳标兵。
(三)培养条件建设
2024年10月至11月,开设了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系列课程讲座,主要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合作,组织了6次全英文授课,授课教师与我院心理系师生从研究方法、英文论文发表到不同健康主题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探讨,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在此期间,双方师生还就如何推进后期线上线下的交流做了深入沟通,初步搭建了国际化交流平台。
王兴超教授教学团队的《心理学科研写作与学术交流》课程获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研究生线下优质课程”立项。刘丽教授主持申报的《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心理干预研究》入选2024年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名单,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与山西省太原第一监狱续签合作协议,互建“监校合作基地”“社会帮教基地”,加强监校合作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实习领域。
(四)科学研究工作
2024年学位点教师及团队公开发表CSSCI、SSCI科研论文20余篇,获批国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张曙光副教授的研究成果《作为共享心理现实的社区感:基于多学科交叉整合视角的分析》获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奖。
学位点邀请来自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Pauline Calleja院长、Ilona O’Sullivan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Keith Kendrick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赵庆柏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刘文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张锦坤教授等多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指导和交流。学位点有多位老师参加各学科的学术年会和学术讨论会,增强学术交往。
科研的有效开展还在于研究成果的应用,服务社会行业一线,高玲教授及其团队在孝义市金晖小学开展的持续的、全方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提升服务,具体工作包括: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省级课题研究,深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学校完善了班主任家访清单及学生成长档案的设计。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家校社协同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在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上进行了专题报告及成果展示,这反映了高玲教授团队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良好成效。
(五)招生与培养
2024年本学位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共招生25人,授予学位数17人。学位点依托学校对研究生的奖助体系,相关制度,完善了适合心理学类硕士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多种奖助类别。资助学生147人次,总额57.72万元。
授权点配备了3名专职管理人员,即一名科研副院长、一名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和一名研究生事务管理人员,分别对接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工作部的有关研究生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管理等系列工作。
授权点通过院系学术组织、研究生会群团组织建立相应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如建立导师教育培训制度和导师考核制度、研究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研究生帮扶救助制度、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制度。
本年度获2024年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大赛心理科普微视频三等奖1项;两个代表队分获得2024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在线实验精英赛省级三等奖;承担并顺利完成了学校咨询中心新生测查回访任务,受到好评。
三、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类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在对实践类课程持续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通过完善质量评估精准反馈教学,强化教学目标的导向性,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更贴近行业需求,促进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变得更为迫切。
(二)运用AI助推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有待提升
在数智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AI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面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目前,现有教学中对这方面的探讨与应用不足。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发展目标
1.选1-2门实践类课程,细化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2.为教师提供4-6场关于AI赋能教学的培训。
(二)保障举措
1.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按学科特性制定实践能力分级标准,构建分类分层指标;引入表现性评价、数字化跟踪等手段,强化过程评价工具;建立学校、企业、行业协会联合评审制度,健全多元协同机制。
2.加强AI赋能教学的培训
构建分层培训体系,一方面是加强基础素养培养,另一方面是高阶进级能力的提升,在保留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将AI定位为“教学伙伴”,通过培训推动人机协同教学范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