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信息采集表
高校名称: 山西大学
主管部门: 山西省教育厅
专业名称: 教育学
**码: 040101
专业类: 教育学
专业负责人: 刘庆昌
联系电话: 1393414069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填表说明
1.采集表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准确严谨。填报内容不得有空缺项,如无内容应填“无”。
2.采集表须在线填写。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附件在申报系统内提交。
4.报送单位在线填报结束后,导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汇总表》,按要求加盖公章后,于报送截止日前寄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目 录
一、所在高校基本情况
二、报送专业情况
1.专业基本情况
2.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3.近3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
4.近3年本专业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和支持情况
5.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6.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7.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8.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9.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三、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一、所在高校基本情况(此项内容暂不填写)
学校名称 |
|
学校代码 |
|
|||
学校办学 基本类型 |
□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部省合建高校 |
|||||
□公办 □民办 □中外合作办学 |
||||||
在校本科生总数 |
人 |
近3年年均本科招生数 |
人 |
|||
专任教师总数 |
人 |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比例 |
% |
|||
生师比 |
|
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
% |
|||
推进高水平本科建设整体情况 |
(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四新”建设、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等,1200字以内)
|
|||||
学校关于本科 人才培养的重要 政策文件 (限10项) |
序号 |
文件名称 |
印发时间 |
|||
1 |
|
|
||||
2 |
|
|
||||
… |
|
|
||||
二、报送专业情况
1.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
教育学 |
**码 |
040101 |
修业年限 |
4年 |
学位授予门类 |
教育学 |
专业设立时间 |
1999年 |
所在院系名称 |
教育科学学院 |
专业总学分 |
160.5 |
专业总学时 |
2364+11周 |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21% |
||
本专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 |
100% |
注:以上数据填报口径为2019-2020学年数据。
2.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
刘庆昌 |
性别 |
男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出生年月 |
1965.11 |
行政职务 |
院长 |
学位 |
博士 |
||
研究方向和近三年 主讲的本科课程 |
研究方向:教育哲学、教学论 主讲课程:《教学论》、《教育工学》 |
3.近3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
年份 |
毕业生 人数 |
境内升学 人数 |
境外升学 人数 |
就业人数 |
自主创业 人数 |
2019年 |
65 |
24 |
1 |
21 |
19 |
2018年 |
66 |
24 |
1 |
13 |
28 |
2017年 |
65 |
29 |
1 |
25 |
10 |
4.近3年本专业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和支持情况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所获奖励或支持名称 |
时间 |
等级 |
授予部门 |
教学成果奖 |
1 |
山西中考命题“一核六维四手段”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构建 |
特等奖 |
2019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教学名师与 教学团队 |
1 |
刘庆昌 |
省级教学名师 |
2013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2 |
刘庆昌 |
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专业建设 |
1 |
教育学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019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课程与教材 |
1 |
《教育伦理学》 |
“课程思政”专业特色示范课 |
2020 |
校级 |
山西大学 |
2 |
《教育研究方法》 |
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公共课教材 |
2018 |
国家级 |
|
|
3 |
《教育工学》
|
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
2016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
4 |
《社区教育》 |
全国百所高校规划教材 |
2015 |
国家级 |
|
|
实验和实践 教学平台 |
1 |
心理学实验室 |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示范中心 |
2010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2 |
本科教学综合技能训练室 |
|
2020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
3 |
教育学专业信息处理中心 |
|
2020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
|
4 |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教学改革项目 |
1 |
山西省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
2020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2 |
地方大学教育学专业思政育人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
2020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
3 |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教师德育专业化能力提升模式研究 |
山西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
2019 |
校级 |
山西大学 |
|
其他 (限50项) |
1 |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 |
202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
2020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2 |
山西省高校共享课程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 |
2018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
2018 |
国家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
3 |
大学生经济水平对地位消费的影响:自尊和消费价值观的作用 |
2018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
4 |
山西省教育学专业实践类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 |
201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
2017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
|
5 |
刘庆昌
|
优秀教师 |
2019 |
国家级 |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 |
6 |
徐冰鸥 |
优秀教师 |
2019 |
国家级 |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 |
|
7 |
孙杰 |
优秀教师 |
2019 |
国家级 |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 |
|
8 |
陈平水
|
优秀教师 |
2017 |
国家级 |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 |
|
9 |
郑玉飞 |
优秀教师 |
2017 |
国家级 |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 |
|
10 |
任桂平 |
优秀教师 |
2017 |
国家级 |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 |
|
11 |
侯怀银 |
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12 |
刘庆昌
|
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13 |
徐冰鸥 |
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14 |
孙杰 |
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15 |
张夏青 |
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16 |
张小丽 |
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17 |
李旭 |
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18 |
赵国栋 |
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19 |
侯佳 |
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20 |
项继发 |
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21 |
娜仁高娃 |
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22 |
祁东方 |
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
|
23 |
徐冰鸥 |
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
|
24 |
何佳鸿 |
山西省第六届雏菊杯大学生艺术大赛优秀奖 |
2016 |
省级 |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25 |
杜心怡 |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三等奖 |
2017 |
国家级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26 |
王佳怡 |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
2017 |
国家级 |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 |
|
27 |
王佳怡 |
2018年“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 |
2018 |
国家级 |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 |
|
|
28 |
王佳怡 |
“建行杯”第四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29 |
王佳怡 |
山西省十五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
2017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
30 |
王佳怡 |
2018年“创青春”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金奖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 教育厅 |
|
31 |
张泽 |
做改变世界的行动家——助力美好学校计划99公益日活动获得“明星行动家”称号 |
2018 |
国家级 |
中国扶贫基金会 |
|
32 |
王仙红
|
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优秀志愿者 |
2017 |
省级 |
太原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 |
|
33 |
许佳琪 |
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NEPCS)高中三年级组黑龙江省一等奖 |
2016 |
国家级 |
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英语外语教师协会 |
|
34 |
许佳琪 |
第十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三组)省级二等奖 |
2016 |
国家级 |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报社 |
|
|
35 |
许佳琪 |
2018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初赛一等奖 |
2018 |
国家级 |
外研社、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 |
36 |
许佳琪 |
2019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初赛三等奖 |
2019 |
国家级 |
外研社、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 |
|
37 |
贺鲸璇 |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初赛二等奖 |
2019 |
国家级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38 |
刘亚宁 |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二等奖 |
2019 |
国家级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39 |
毛宵 |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省级复赛一等奖 |
2019 |
国家级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40 |
王昱舒 |
参加山西省爱心联盟活动,获儿童安全活动优秀志愿者 |
2019 |
省级 |
山西省爱心联盟 |
|
41 |
王昱舒 |
参加山西省爱心联盟 线上急救培训并荣获优秀证书 |
2019 |
省级 |
山西省爱心联盟 |
|
42 |
侯怀银 |
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2016 |
国家级 |
教育部 |
|
43 |
徐冰鸥 |
山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2016 |
省级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
44 |
刘庆昌 |
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
45 |
刘庆昌 |
山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2016 |
省级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
46 |
王福兰 |
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
47 |
郑玉飞 |
山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2016 |
省级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
48 |
张小丽 |
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
2018 |
省级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
49 |
“新文科” 建设路径研究 |
山西省高等学校决策咨询(智库)研究项目 |
2019 |
省级 |
山西省 |
|
50 |
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路径研究 |
山西省高等学校决策咨询(智库)研究项目 |
2019 |
省级 |
教育厅 |
注:1.专业建设指本专业获得省部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一流专业等建设项目支持情况。
2.其他指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奖励和支持情况。
5.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限500字以内)
专业定位:以教育学学科学术教育为基础,充分考虑山西省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宽泛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技术,了解当代教育改革动态,熟悉教育系统主要工作岗位实务,能在各级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级教育咨询、教育传媒、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历史沿革:1929年教育系建系,1980年教育系恢复招生,1999年12月成立教育科学学院。其中:1980年设置学校教育专业,1985年设置教育管理专业,1999年设置教育学专业。2005年教育学专业被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教育学原理”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教育学专业入选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特色优势:(1)实施了“通识+分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通识”部分包括教育学通识和人文社会科学通识两个层面,在“分流”阶段,提供学术方向和应用方向的分流课程。(2)创造了教育学术研究与教育学专业发展相互促进的经验。《教育工学》《社区教育》等课程在国内具有特色,通过教育学术研究成果回馈课堂教学,并反过来推动教育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3)形成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融通机制。通过引导本科生参加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形式,实现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互融、共通。 |
6.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限1000字以内)
1.对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通识阶段开设特色性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是全校本科专业中唯一开设的专业,《逻辑学》是除哲学和法学专业之外,文科专业中仅有的专业。通过特色性课程的开设,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人文性。 2.理性判断专业发展趋势,强力推动特色教材建设。《教育工学》既是教育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又是全国唯一的在教育学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社区教育》是由学院社区教育研究团队集体合作开发的课程,反映了当前社区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为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社会教育方面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研究方法》同样也是学院教育原理研究团队集体合作开发的课程,并入选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公共课教材,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和考研考试课程,对学生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通过特色教材建设,既增强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亲近感,又能引导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形成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 3.持续实施“通识+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学专业从2009年开始推行专业改革,至今持续11年,形成了具有综合大学特点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拓宽学生就业方向,形成学生多渠道的就业途径提供了可能。在近三年的毕业生中,有近50%的学生就是因为在专业分流阶段的学习而选择了与教育相关的工作领域。 4.确立教学研究和教学竞赛制度,引导教师形成教育情怀,提升专业教育能力。在教学研究方面,形成了以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小组为单位的常规化教学研究组织,在教学研究小组负责人的组织下,每月围绕不同的教学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既为年轻教师融入教学团队,增强专业共识提供了情感驿站,又为切实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教学竞赛制度方面以“好教师”月为依托,形成了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竞赛制度,从而引导专业教师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更好地服务专业教学的切实需要。在专业教师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带动之下,学生们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竞争、合作的专业学习氛围。 5.制定教育实践基地的精选与淘汰办法,服务于学生专业时间能力提升。在专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实行先期考核—半年实验—绩效评价的工作机制,本着以服务学生专业成长为宗旨,优选、精选实践基地,逐步形成了3+x的实践基地模式。 总之,学院 2017-2019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达 90%以上,在近三届毕业生之中共有77名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就很好地检验了专业学习的效果和成效。
|
7.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限500字以内)
1.对标职业标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根据《山西大学师德师风考核与奖励办法(试行)》和《山西大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制定了《教育学专业师德师风考核与奖励办法》及《教育学专业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编写《求真至善 学而时习——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师德师风学习读本》,进行师德师风自查自纠和专项治理。依照教育学科崇善品性,专业教师内修品格,力求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学校2019年教师节表彰活动中,教育学科1名教师获山西大学首届“十大教学标兵”,2名教师分获“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和“优秀青年教师”荣誉,受到学校表彰。 2.对标“好老师”标准,持续推行“好教师”月活动。近三年来,连续开展“做一名好教师”活动。先后聘请校内教学名师及模范教师10人次,开展指导性讲座和教学示范活动;组织教师互相观摩课程,并进行观课经验交流;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进行“好教师”评选活动。各种活动过程和结果,通过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进行及时宣传、展示。近三年来5位研究生导师被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 3.对标专业标准,形成了主干核心课程教学研究小组。教育学原理教学研究小组、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研究小组、教育史教学研究小组的组建,既是教育学术研究和教育学专业发展之间融通的结果,也是将基层教学组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实践探索。近三年,三个教学研究小组共举办了近30次教学研讨分享活动,形成了3项教学研究成果。
|
8.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限500字以内)
1.建立了以教学副院长、专业教学指导人员为中心的教育质量管理人员工作机制。具体措施为:明确和细化教学副院长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具体工作,并进行分解;建立以教育学专业教学指导人员为主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队伍;在各专业选取学生代表参与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定及具体管理工作,从而形成了“1+2+x”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2.制定了以听评课、教学观摩互动、教学竞赛一体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师跨专业听课制度,就是在先前基于各专业听课制度基础之上,推行无专业限制听课制度;在观摩校内外教学名师在组织教学公开课的基础之上,进行课程打磨和结对帮扶;每年定期组织教学基本功大赛,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教学研讨;发挥各专业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增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体意识。 3.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教育学专业推行了教学质量信息的任务分解和层层落实制度,畅通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形成了多渠道收集教学质量信息的途径,建立了教学质量信息分析和研判的专业管理体制,切实发挥教学质量信息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工作中,教育学专业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评价,并成为山西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的典型单位。在2019年教育学专业入选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9.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限500字以内)
从2017至2019年,教育学专业共有196名毕业生。其中:共有80名同学毕业后,升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占总毕业人数的41%,其中22位同学升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双一流”学校就读,占总升学人数的28%;共有3名同学选择境外就读,占总毕业人数的2%。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同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受到了所在学校导师的好评,并成为扩大山西大学教育学专业乃在山西大学影响力的重要学生群体。 除升学的同学以外,三年来教育学专业共有116名学生选择了就业和自主创业,占总人数的5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吃苦耐劳、服从安排、勤学好问、上进心强等特点给予高度评价。其中本科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工作后表现出更强的全局观和集体意识,并很快成长为单位业务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总之,近三年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升学、就业方面,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表明教育学专业具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
三、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一、主要思路 以专业发展定位为抓手,充分认识综合性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特点,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与文化特色优势,在教育学学科学术教育上形成教育学专业教育的学科学术优势;与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错位发展,创造自身可持续发展与可供同类院校教育学专业发展借鉴的经验;贯彻“以学生为本”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综合考量、科学设计进一步提升本专业毕业生的学科学术能力和教育行业工作的适应能力,增强本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教育含量与学术含量,为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举措 1.突出基层党组织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方向引导和精神支撑作用。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新思想和新精神,并及时贯彻和应用到专业教学和改革中,实现思想引领和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落实教育学专业“双带头人”制度,选拨业务精良的优秀共产党员担任基层教学组织的负责人和课程教学研究小组的负责人。 2.建立校际专业教学建设和发展交流机制。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建立教育学类专业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深度合作机制,为专业教师交流、学生学业交流提供平台保障。 3.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通识+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把国家建设“新文科”“新工科”的相关内容和精神融入教育学专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中,力求在教育学专业的实践应用方面探索出一条“新教育”专业发展道路。 4.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成立专业建设规划工作小组,加强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网络课程,以及规划教材的建设;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培育的形式鼓励老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讨课程考试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增加学生课程论文,团队作业、课堂测验等环节在考试成绩中的权重。 5.充分利用山西大学与海外高校合作关系,努力形成与国外高校同类专业合作培养机制,使学生在与不同地域专业底蕴的同龄人交流学习中具有国际视野,使专业教育具有国际化色彩。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