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下午,教育科学学院学术沙龙活动在文瀛三层会议室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是《3-6岁幼儿数量认知的发展机制》,由心理学系梁笑老师汇报。会议由心理学系主任梁晓燕教授主持,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梁笑老师首先介绍了幼儿习得符号数字的四种理论假设,分别是“基数原则假说”、“书面映射假说”、“近似起源假说”和“符号关联假说”,提出了当前研究的理论瓶颈和实证困境。在此基础上,梁笑老师结合行为学、眼动和纵向追踪方法,通过具体的12个实验研究,重点围绕“非符号和符号数量的表征机制”、“基数知识学习”、“数字比较学习”这三个方面,对四种假说的观点和分歧进行了逐一探讨和修正。梁笑老师指出,前三点修正致力于解决假说在行为学方面的分歧,及其自身方法缺陷而导致的研究困境;后两点修正旨在厘清幼儿习得符号数字过程中的关键数量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和关系。上述研究拓展重塑了现有四种假说的理论模型,构建了以早期计算为习得标志的幼儿数量认知的发展模型,并阐明了其发展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发其数学思维和潜力。梁笑老师认为,对于3岁幼儿应重视其先天的非符号数量系统的发展,4岁幼儿应注重其符号和非符号时间映射能力的培养,对于5岁幼儿应提高其独立于非符号数量系统的符号数量表征能力
随后,与会围师生围绕研究使用的实验材料、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了当前幼儿早期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数量认知和发展特点的早教工具和进行数量训练的重要性。梁晓燕教授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梁教授还指出,学术沙龙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对教师学术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