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辞旧迎新之际,教育科学学院月末学术沙龙照例举行。教育学系娜仁高娃副教授进行了题为“源起与旨归:社会教育实践发展的秩序逻辑”的学术汇报,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在学术分享环节,娜仁高娃老师通过介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源起,阐述了社会教育实践是一种连接个人与社会的载体,其存在与发展验证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影响社会教育实践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古典启蒙思想中的民主人权观念,工业化推进过程中频发的社会问题以及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教育机会均等运动,可以说是促成社会教育从“社会的教育”范畴里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最为关键要素。这样的历史进程不但凸显了社会教育实践从社会秩序出发考虑问题的秩序指向性。同时,这样的一种秩序逻辑也鲜明地反映在我国的社会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之中。因而,我国当前语境下的社会教育实践发展应该继续遵循这种秩序旨归,这其实也是社会教育实践实现其秩序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术讨论环节,侯怀银、刘庆昌、徐冰鸥、郭芬云、赵国栋、徐炜霞等各位老师结合汇报主题,就社会教育实践的本质和功能、概念的提炼以及在当今语境下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侯怀银教授在肯定研究主题价值的基础上,就社会教育实践概念本身的成立,社会教育实践在不同国家的发生发展,社会教育的功能发挥,社会教育实践与社会哲学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给予了今后要着力进行拓展研究的建议。刘庆昌教授针对社会教育实践的实施主体问题,社会教育实践的理解和定位问题进行了询问,并指出日常语言中的概念和学术概念之间是有区别的,研究者应该要懂得辨析两者的不同。此外,刘庆昌教授还表达了他对社会教育概念的理解,认为社会教育应该是制度化教育机构之外的社会公务机构所发挥的教育功能,并指出社会教育是一种理念,但当它和当前社会语境相结合的时候它必然落实为一种实践。老师们都表达了这次学术沙龙很有启发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