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新闻» 学科建设动态» 教育科学学院学术沙龙活动简报
教育科学学院学术沙龙活动简报

11月27日,教育科学学院月末学术沙龙照例举行。心理学系籍元婕副教授分享了题为“影视心理分析:《大鱼海棠》之椿的自性与自性化”的学术汇报,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沙龙。

1638435235(1).png

在学术分享环节,籍元婕老师从心理分析与影视艺术的历史渊源开始,阐述了电影的心理学研究,介绍了荣格深度心理学的心理模型,呈现了电影与心理动力结构的形成,分析了电影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游戏”的深层意义。在超越意识领域的中心存在着 “自性”,如果说自我是意识的中心,那么自性就是包括了意识和无意识在内的心灵整体的中心。自性,是意识和无意识整合功能的中心,也可以认为是整合人的心灵内部所有对立因素的中心。

电影《大鱼海棠》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整个故事虽立足于现代,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一种理解和阐释。电影在视觉表现上大量运用的东方民俗文化细节,电影中无论是人物细腻的造型设计,抑或是精致的场景制作等,都具有浓郁的中式美学意味。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中自性有自性化理论为基点,通过《大鱼海棠》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椿”的内心成长,包括“自由”、“拯救”与“重生”三个阶段,分别对自性的象征含义、自性化过程的基本特征、自性化研究方法论及自性化与个性化、个体化的区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理解与分析。可以说理解自性的存在,可以扩展意识自我的“容量”,提升其承受力,有利于健全的人格发展,提升自信心与培养创造力。事实上,任何心理问题或病症的背后,都会涉及到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探索。自性化过程强调自性,即真正自我或真心的觉醒与成长。自性的成长亦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自我与内在自性的分裂往往会导致心理冲突,所以在心理健康问题上,预防大于治疗,故而“安其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管子有言:“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已藏心,又有心焉。”故而心理分析之“医心”能做好心理治疗,“安心”可完善心理教育,“明心”能够帮助自性发展,而获得自性的发展,便是灵性与创造的教育寓意。

1638435295(1).png

在学术讨论环节,梁晓燕、卢福荣、孙雅峰、王孝清等老师结合论题,就自性与自性化的关系、概念的界定、生活中的心理健康等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并对汇报中涉及的自性化过程中的危险性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反复问询。刘庆昌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荣格分析心理学中自性化旅程的深层含义的重要性,并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对庄子“齐物观”与自性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正如荣格所说,自性化过程要表达的是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是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其目的是人格的完善和发展,这一过程包括了集体的关系,不会在隔离的状态下发生。正如影片结尾所述:“生命是一场旅程,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上天给我们生命,一定是让我们创作奇迹的。” 这便象征着自性与自性化的自然自足,其中包含着生命中所承载的命运与使命的完成与结合,是心理整合的意义与完整性的实践,即一个人终将成为真正自己的心路旅程。